石油人才网,国内专业的石油求职招聘网站 招聘热线:0755-36517013

个人/企业 注册 登陆
1
2
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人物专栏

张宁生:永恒的零点

石油人才网 发布时间: 2011/1/18 18:32:59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报

张宁生:西安石油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石油学会会员、美国石油工程师学会会员、国家多相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着力开展钻井、完井工程和油气层保护、油气田污染控制方面的教学、科研与研究生指导工作;在钻井技术、石油工程、油气开采等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上成绩突出……2005年以来,先后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铁人科技成就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十多项省部级奖及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  在“十二五”开局之际,由张宁生教授率领的“油气田环境保护研究课题组”的研究项目——《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田含油污水回用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海归——群雁之首  张宁生1951年生于宁夏,18岁时招工进入长庆油田。  4年的钻井一线生活,强烈地激发了他探寻、攻克石油工程生产技术难题的勇气和信心。  1973年,张宁生得到了去西南石油学院开发系钻井专业深造的机会。1977年元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拔留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1985年,经过严格筛选,张宁生被石油部派遣赴英国Heriot-Watt大学进修一年。他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抓紧一切时间,勤学多问、刻苦钻研,并按时回到了西南石油学院,从普通教师、教研室主任、海洋工程系副主任,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去。   1990年,张宁生由国家教育部选派,再次赴英国Heriot-Watt大学深造,1994年5月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尽管当时发达国家的科研环境和条件令人羡慕,但他没有动摇报效祖国的决心,携带妻儿按时回国。  当时,“海归”学者深受青睐。他的同学和导师都曾劝他留在北京工作,可张宁生却说:“在国外,我连做梦都是大西北的茫茫草原,还有那里埋头苦干的石油工人……”  奋斗——报国梦想  1994年,进入西安石油学院工作不久的张宁生提出采用课题组方式,尽快提升学校专业优势,研究一些大的、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的项目的构想。  经过筹备,以他为带头人、屈撑囤和吴新民为主要骨干的课题组成立了。其中,张宁生主要从事注水开发时污水中的颗粒对储层影响的研究,屈撑囤和吴新民主要从事钻井液理论与技术研究。同时,这个课题组还将化学化工学院和石油工程学院的人才组合到一起,共同为一个目标而努力。  不凑巧的是,这一年遇到国家石油工业低迷,张宁生所在石油工程专业又是一个弱势专业,要全方位做好钻井、完井工程理论与技术、油层保护与油气田环境工程理论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指导工作,谈何容易。  面对困惑,张宁生经过反复调研,将课题组的研究重点调整到了油气田环境保护领域,并以污水回注处理作为主要攻关方向。  然而,又一个现实问题摆到了他们面前:当时,油气田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理念很难被接受,各单位在该领域的投入甚少,课题组得不到研究经费的支持。   为尽快购置相关设备仪器,张宁生决定:自筹资金。他带头把国家给的留学回国人员的安家费,全部拿出来投入科研工作。同事也纷纷拿出自己的科研劳务费用。  他们——群雁高飞  有了启动资金,课题组成员争相奋战在线。  特别是张宁生,无论是到遥远的戈壁大漠,还是去偏僻的油田井队,只要任务一来,提起行李就走,坐硬座、乘长途汽车对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每次到现场,他总是将研究的内容和目标等不厌其烦地与油田相关部门交流、沟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1996年11月,张宁生带队到胜利油田某采油厂洽谈污水处理研究工作的落实情况。由于从东营到孤岛只能坐中巴车,80公里的路程往往要跑3个多小时,相当不便。为能按时赶到采油厂,他每天5点多钟就起床赶往汽车站;为能及时与有关领导沟通,他在门口一等就是两个小时以上。  这些年,在长庆、延长、塔里木、新疆等油田现场,张宁生从来都是与课题组成员同吃、同住,并亲自对污水回注指标的确定、含有污泥资源化利用等进行指导。  凭着这种朴实的工作作风,课题组也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1998年,屈撑囤、吴新民、王新强3位教授,为早日完成辽河油田的现场试验任务,每天往返于盘锦和曙光采油厂。他们克服试验地远离集镇、吃饭难等困难,带领两名研究生在现场工作了一个多月,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2000年,这3位教授带着研究生奔赴陕北高原,在延长油田甘谷驿、七里村、川口3个一线采油厂,忍受着黄土高原的孤独、夏天阳光的炽烤、冬天严寒的侵袭,以及严重缺水的威胁。用一年的时间先后完成了水质分析、配方设计、流程确定、工艺设计方案、建成的污水处理工程调试、处理站技术人员培训等众多工作,成功解决了污水回注处理问题。  2002年,“中原油田低污泥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在中原油田展开,张宁生教授带领几位课题组成员深入现场进行调研。他们从引起污水腐蚀、结垢因素入手,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污水处理过程产生大量污泥的原因,建立了有效控制腐蚀、结垢和污水处理的集成技术。  在污水处理站工作时,有些气体是剧毒的,但课题组成员没有后退。他们全力以赴,精心做好药剂生产、质量检验,药剂投放、水质监测等一系列工作,还挤出时间为来这里参观学习的胜利油田、江苏油田、南阳油田的同行,进行处理工艺、处理流程等技术的讲解,并将每天的运行记录通过纸质材料及时上报给采油厂相关领导。经过4个月的劳动,污水处理站的出水指标全部达到良好标准。  科研——尽舞人生  经过16年的不懈努力,张宁生教授及其课题组已先后完成了国家、省部级和企业的30多个科研项目。他们在含油含醇气田污水处理、高矿化度含硫含铁污水处理、油田作业废液处理、含油污泥处理等领域进行探索,为我国石油工程科学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发明了高含盐含油含甲醇采气污水处理方法、装置和甲醇回收处理工艺。采气污水颗粒表面极性弱、污水黏度大,难以形成大而致密的絮体,首次提出了絮体表面改性和加重处理方法,使絮体沉降时间比常规方法缩短了90%,污染物去除率提高了80%,突破了此类污水处理的技术瓶颈。  ——发明了以高级氧化将污水中的有害铁离子转化为有效絮凝组分为核心的采气污水预处理方法,结合缓蚀阻垢技术,解决了甲醇回收系统腐蚀、结垢严重和频繁堵塞的难题,使装置维修周期由严重时的3天延长到1年以上。  ——发明了波纹板填料与浮阀、斜孔板构成的复合分离塔,创立了采气污水综合处理工艺,甲醇回收率大于99%,填补了高含盐含油含甲醇采气污水处理的国内外空白。  ——发明了氮气气浮装置,创新了含油污水回用处理工艺。  针对低渗透油田采油污水回用处理的难题,应用复合药剂进行污水水质改性,采用诱导结晶技术降低结垢,在强化絮凝作用下,与氮气气浮相耦合,形成了集絮凝、防腐、阻垢、杀菌于一体的采油污水综合处理技术。简化了处理工艺,实现了采油污水处理后100%回注,解决了低渗透油田采油污水回注的难题,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显著,每立方米污水处理成本由3.6元降到1.5元以下。  ——创立了作业废液就地处理回用新技术。  鄂尔多斯盆地沟壑、梁峁纵横,作业废液点多、面广、处理难度大,就地回用处理技术在国内外尚属空白。通过化学降黏、氧化除铁、水质配伍等研究,创建了高效、低成本就地处理方法,实现了作业废液的资源化利用。   他们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了实际生产中。例如开发的含甲醇含油污水处理流程,在长庆气田全面应用后,成为该类污水处理的典型流程;开发的污水综合处理工艺,成为延长油田、长庆油田污水处理普遍采用的范例;作业废水就地处理与回用技术、各类污水的防腐阻垢技术及相关系列药剂,已在鄂尔多斯盆地的油田及国内其他油田普遍应用;开发的含油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也逐渐推广应用。  据统计,近年来,该课题组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其中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申报专利11项,7项授权(其中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教材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SCI、EI收录38篇。培养博士17名、硕士89名、企业科技人才132名。主办国际会议4次,特邀报告8次。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由两个学院组合到一起的课题组,已成为该校跨院系、跨学科合作的范例。  荣誉——永恒的零点  2011年初,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课题组的研究项目——《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田含油污水回用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从风华正茂的少年到鬓发染霜,从石油工人到石油大学校长及石油工程科技领军人物,领头雁张宁生贯穿生命之线的只有——石油工业事业。  面对至高的荣誉,欣喜之余的他表现出的却是一份淡然:“一切已然过去,一切从零开始。”   下一步,他仍将继续担当重任,伴随着办学理念、办学思路、 研究方向、在研项目等行政及科研生活,躬耕于漫长的科教人生,继续为发展中的西安石油大学呕心沥血。  下一步,他仍将率领团队在以下技术领域进一步拓展:污水处理的新理论如弱极性颗粒快速凝聚理论与技术;含油污泥深度处理与资源化技术;高含盐污水回用过程的腐蚀、防垢技术……  下一步,他仍将在石油工业科学这片钟情热土上继续跋涉,一步一步朝既定的目标迈进。

【免责声明】

石油人才网发布的资讯,是为传递共享信息为目的,不以赢利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本站转载的部分资讯稿件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